用户名:
密  码:


您现在的位置:  金坛区茅麓小学文章中心>>校务管理>>计划总结>> 文章
为每位师生筑起心中的梦想
发布时间:2021/2/24 8:05:48 作者:陈金明 浏览量:3973次

为每位师生筑起心中的梦想

——金坛区茅麓小学20172020年主动发展规划终期自评报告

20201221

2017年9月,在区教育局的指引下,学校制定了第四轮轮主动发展规划,积极迈开力求成为百姓满意、有区域特色的乡村小微学校的步伐。三年来,学校秉承“为每位师生筑起心中的梦想,让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希望”的办学愿景,尊重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成全每一个,让教育回归人、让人回归生活、让生活回归幸福,致力于改变教师生活方式、学生成长方式、学校发展方式、家校互动方式,促进师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最优发展,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教化者,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快乐,留下美好的回忆。

一、发展基本情况

(一)  教师队伍发展情况统计

 

三年中五级梯队教师增长情况统计表

 

序号

姓名

类别

时间

学科

备注

1

周海燕

常州市骨干教师

2018.12

数学


2

岳  琴

常州市教坛新秀

2017.12

数学


3

张  莹

金坛区骨干教师

2019.12

语文


4

尹    彬

金坛区教学能手

2019.12

语文


5

朱杭琳

金坛区教坛新秀

2019.12

数学


6

顾梦华

金坛区教坛新秀

2019.12

语文


 

(二)  师生、学校取得主要成果一览表

2017-2020年学校集体荣誉汇总

序号

荣誉名称

时间

颁奖部门

1

《茅山新芽》合唱课程获常州市第六届学校主动发展项目评比三等奖

2018.5

常州市教育局

2

“红蚂蚁”志愿服务项目获常州市第七届学校主动发展项目评比三等奖

2019.11

常州市教育局

3

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2018.11

常州市教育局

3

2017年学校办学水平考核三等奖

2018.1

金坛区教育局

4

2018年学校办学水平考核二等奖

2019.1

金坛区教育局

5

2019年学校办学水平考核二等奖

2020.1

金坛区教育局

6

《茅山新芽》合唱课程获18年金坛区学校特色发展优秀项目评比一等奖

2018.2

金坛区教育局

7

“红蚂蚁”志愿服务项目获19年金坛区学校特色发展优秀项目评比二等奖

2020.4

金坛区教育局

8

2017-2018年区综合类课程实施先进学校

2018.12

金坛区教育局

9

《走进家长的茶园》校本教材获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教材评比二等奖

2018.12

金坛区教育局

10

20172018年度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学习型组织

2018.10

金坛区教育局

11

20192020年度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学习型组织

2020.11

金坛区教育局

12

2018年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评比区一等奖

2019.1

金坛区教育局

13

语文、数学教研组分别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

2019.1

金坛区教育局

14

创建为江苏省三星级档案室

2019.12


 

2017-2020年教师教学类成果汇总

成果类别

姓 名

成果名称

时 间

级别

评优课

基本功

张  莹

区劳动与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2017.11

区级

徐  莉

2017年区小学语文评优课高段二等奖

2018,1

区级

张  莹

2018年区语文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2018.12

区级

周  筠

区音乐评优课三等奖

2018.12

区级

周海燕

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高段组二等奖

2019.4

区级

徐  莉

区语文评优课一等奖

2019.11

区级

徐  莉

常州市语文评优课二等奖

2020.9

市级

 

 

岳  琴

区新教师教材解读评比二等奖

2017.5

区级

尹  彬

区小语教师单项技能竞赛即兴演讲二等奖

2017.10

区级

尹  彬

区小语教师单项技能竞赛粉笔字一等奖

2017.10

区级

徐  莉

区小语教师单项技能竞赛粉笔字二等奖

2017.10

区级

刁丽萍

区小语教师单项技能竞赛粉笔字二等奖

2017.10

区级

周  筠

区小学音乐教师备课评比二等奖

2017.9

区级

张  莹

区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单项技能比赛二等奖

2017.11

区级

顾梦华

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学组笔试优胜奖。

2017.10

区级

周海燕

小数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比赛二等奖

2018.1.

区级

周海燕

2017年一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2018.1.

区级

岳  琴

小数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比赛二等奖

2018.1.

区级

 

2018区综合实践单项比赛二等奖

2018.11

区级

顾梦华

中小学微课评比二等奖

2018.12

区级

张  莹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二等奖

2019.4

区级

课题研究

陈金明

周海燕

“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课例研究”常州立项

2019.10

常州级

陈金明

金坛区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

2020.11

区级

论文发表


三年中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 13 篇


省级

2017-2020年学生学习成果获奖汇总(团体类)

 

成果名称

时  间

级 别

“新芽合唱”团获常州市合唱比赛童声组金奖

2017.7

常州市级

2018年常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

2018.5

常州市级

三年级英语整班朗诵及口语交际比赛获常州市二等奖

2018.12

常州市级

2019年常州市艺术节小合唱比赛二等奖

2019.6

常州市级

四年级英语整班朗诵及口语交际比赛获常州市二等奖

2020.12

常州市级

《山乡茶韵》获常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一等奖

2020.6

常州市级

《茅山新芽》合唱社团获常州市优秀社团

2020.11

常州市级

2017年区“迎六一”小学生诵读比赛特等奖

2017.6

区级

2017年学生劳技作品现场团体赛一等奖

2017.12

区级

2017年区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

2018.1.

区级

2018年区“迎六一”小学生朗诵比赛特等奖

2018.6

区级

2018年五年级英语整班朗读比赛一等奖

2018.6

区级

2018年区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一等奖

2018.6.

区级

2018年区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

2018.12

区级

2019年区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

2019.12

区级

2019年区四年级英语写字团体赛二等奖

2019.4

区级

 

二、发展状态素描

(一)  学校:在“行动”中厚实育人根基

本着“悦纳 守真”的文化主张,我们力求让学校成为师生发展的策划中心,积极推行微变革行动,为山乡孩子的优秀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策略:

1、管理变革行动:

以更新管理理念为前提,突出学校发展中师生发展的中心地位,突出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与管理的重心。学校倡导“悦纳 守真”的文化主张,以“诚”、“真”为标准,讲正气,讲沟通协作,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工作环境。积极宣扬“让爱看得见、摸得着”和“认真执行好教学常规是良好师德的最质朴体现”的师德观,通过系列制度设计,让争先创优成为常态。通过观念导向、榜样示范、评价改革等,形成共同价值追求。

2课程改革行动:

主动发展的核心环节与关键是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实施。学校进一步明确课程观:课程即机会,是学生发展的平台。它能让每一个孩子在经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为未来发展提供不同可能性。我们结合校情及区位特点,整体架构了“亲近乡土”学校课程初步结构,努力让课程适应学生,尊重、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多样兴趣,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变成孩子们成长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形成了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的5项基本原则:①尊重兴趣;②强化体验;③崇尚自主;④多元选择;⑤激发潜能。

3、教师发展行动

围绕教师发展目标,我们致力于①教师生活关爱行动,强化工会职能,负责与教师建立经常性、全方位联系,做到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常态化,让更多的教师日常工作被看见。努力引导教师反思自我生活、创新自我生活,学会控制自我情绪和欲望。②教师发展研修行动,引导教师制定发展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发展;重视校本研修,构建教师分类分层校本培训体系,制定并完善教师年度考核评比办法、校级学术优秀教师评比办法、教学基本功竞赛办法、质量提升管理办法、青年教师研修社团、教师主动发展项目管理办法等,促进教师争先创优。

4、环境建设行动

一是不断优化环境文化。自2018年起,学校经过用心争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对破损的外墙、厕所、食堂操作间及教室、办公室进行提挡改造,新建了带录播功能的报告厅,更新教室内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二是着力教师成长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激励评价的多元孵化和节点事件的价值孵化功能,不断改进优秀教师及团队的评选方式,学校注重典型人物和团队的先进成果的即时交流,通过“榜样讲坛”、“微信推送”、“会议推介”等方式,推出校内品牌教师,分享成长故事,让每一位教师在团队中享受深层的激励,引领学校主流文化,

 5、质量提升行动: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座谈会,全面分析影响质量的内外因素,完善教学常规各项要求,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各科学业评价方案》、《各学科质量监控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教学常规鉴赏制度、预约、邀请观课制度,并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提升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课程:在“变革”中实现育人价值

课程发展学校、课程激活学校。我们积极致力于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里向未来生长,着力使“基础扎实、习惯良好、乐于表达、热爱生活”成为孩子凸显的基本素养。

实施策略:

1架构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结合校情及区位特点,整体架构了“亲近乡土”学校课程初步结构,努力让课程适应学生,尊重、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多样兴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变成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2、项目带动课程实施

课程项目的启动三线并行。一条线是积极寻找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着手处、策略点和突破口,由各学科组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紧扣学校培养目标来确立研究项目,以点的研究带动学科课程的实施。尝试“1+1”模式,如,音乐学科以合唱教学、美术学科以金坛剪纸、体育学科以小足球、科学以“蓝天下的科学”为突破口,每周或两周安排1课时用于校本化实施。在常态课堂中有序加以推进,变学科教学内容唯教材化为贴近生活化,变学科课堂功能是教学中心为策划中心,将学生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打通,使得课堂的学习成为一种学生成长的策划。“茅山新芽”合唱项目连续多年获区合唱比赛一等奖,17年获常州市合唱比赛童声组特等奖。作为课程项目,18年被评为金坛区特色课程项目、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项目二等奖,多次参加区、市项目展演。

第二条线是开发“山乡寻趣——儿童与四季”实践课程。我们基于区域、基于校情,整合学科课程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积极探索以“春华、夏馨、秋实、冬韵”为主题的“山乡寻趣”实践体验课程项目,把校园“科学节”、“艺术节”、“体育节”、“综合实践活动节”、“读书节”、“七彩夏日”、“缤纷冬日”、“二十四节气”等活动有机融合到不同季节中,以项目的方式,构建具有乡土性、艺术性、休闲性等特色化项目课程。采用年级选修,民俗体验的方式方法,试图把课堂搬到蓝天下,把课堂学习引入到广阔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变枯燥的听讲为真实的探索,让孩子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赋予学生学习的能力、赋予学生合作的意识、赋予学生成长的空间、赋予学生发展的力量。

山乡寻趣——儿童与四季》课程内容

 

 

 

寻踪

校园节日课程

内容主题

年级课程

春季体育节(田径)、读书节

夏季综合实践节、艺术节(才艺展示)

秋季科学节、数学文化节

一、二

年级

三、四

年级

五、六

年级

冬季“冬日暖阳”合唱节、体育文化节(趣味)

四季

时令

体验

课程

 

春华课程

走过春的问候

清明·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

随风寻春

寻春—听风—话春

写意日落

策划—观赏—写意

东风纸鸢

设计—制作—放飞

谷雨·青锋:嫩茶长鲜谷雨春

夏馨课程

探寻夏的秘密

立夏·乌米:绿树浓荫乌米香

水韵如歌

玩水—赞水—节水

梓桑弄蚕

识蚕—养蚕—话蚕

扬帆远航

梦想—体验—超越

小满·蚕桑:绿遍山原忙蚕桑

秋实课程

品味秋的收获

秋分·丹桂:桂花飘香云天外

一叶知秋

集叶—赏叶—话秋

月满拾遗

做月饼—听故事

秋水长天

登高—野炊—话秋

霜降·稻米: 粒粒如珠白似霜

冬韵课程

相约冬的温情

大雪·寻梅:暗香浮动展红颜

彩绳飞舞

翻绳—结绳—跳绳

腊八夜话

做粥—话粥—暖冬

饺香情浓

采购—制作—品情

小寒·丰年:丰收谷物庆祥瑞

第三条线是有序推动主题式学科统整课程。以某一个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以“统整”的方式,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统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学科线性课程形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学生围绕来自真实生活的学习主题,进行较长时间的基于现实生活的,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开放性探究式学习。学生很自然地被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本着“能者为师”思想,我们与区域内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合作,聘请茶博园内专业人员以己之长为学校提供特色课程资源,开展了《山乡茶韵》、《茶乡茶礼》、《守望秋日》等主题式学习,其中《山乡茶韵》获常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一等奖。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用心去寻找每个孩子自己的“穴道”,帮助教师找准、找全这些“穴道”,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教师:在“研训”中分享育人智慧

作为学生终身发展策划中心的教师,我们定位的发展目标是“做一个喜欢上课,爱进课堂,渴望与学生在一起的好老师;做一个始终与学生一起成长和发展的好老师”,三年多来,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的研训工作,期望教师在研训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享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实施策略:

1.引导教师成为自主的变革者

(1)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引导教师充分认识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用新观点去重新发现学生、重新设计工作。开展“微变革”行动,引导教师把研究渗透于实践之中。

(2)提供不同的方式支持教师发展

启动三项工程:一是学习工程(向书本学、向心中的名师偶像学、向身边的榜样学)。开展“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教师读书活动,向全体教师赠送各类书籍和专业杂志,开展“精读一本教育名著、学习一个教育思想、运用一种教育策略、开展一次读书反思”活动,使读书成为教师学习之本、立教之根、发展之道。二是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名师讲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三是名师工程(培养校内的学科专家)。学校通过新教师汇报课、优质课、课题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基本功竞赛等形式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通过评选“校级名师”、“名班主任”,激励教师坚守人之本真和职业尊严,博采众长,提炼“教学思想”,形成教学艺术。

落实三类研修:一是校本研修。积极开展教师 “新基本功”研修,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几项关键能力作为校本研修的内容,为不同层次教师制定基本功训练计划,通过专题讲座、观摩课例、说课、上课、教后反思、评课等教研活动,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校本培训。二是外派研修。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和各项教研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研修、学习和交流活动。让不同层次教师走出山乡,学思想、转观念、找差距、悟方法、思对策。三是引智研修。目前,学校共有9位教师参加了市、区各类教学研究组织,与名师蒋守成、冷漓锦签订了城乡牵手行动计划,青年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团队中成长。同时,每学期主动邀请学科研训员、名师工作室、区学科课题组、学科领军教师来校进行案例式课堂诊断与研讨,就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调控、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学科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建设与推进等各类话题进行专业指导,促进教师转变观念,优化工作方法,改进行动策略。

2.建设有品质的教师团队

(1)规范教研团队建设

立足“教师发展学校”的工作思路,制定教师团队发展规划。进一步规范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教研组、班主任、课题组等相关业务型团队建设,增强团队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负有进行高质量工作的责任意识,并将注意力放在共同行动上。在教研组团队的建设中,学校尝试落实捆绑式评价制度,在合作中共进。语文、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

(2)着力青年团队建设

我们确立“每个教师都是好老师”的理念,倡导差异化发展,引导教师科学地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通过榜样引领来帮助教师勾画自己的发展愿景,激发工作热情,激活专业激情,变“自然生长”为“引领成长”。每学期依托名师送课、校际联盟、基本功训练、评优课、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从而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定期开展各级教学骨干的申报、评选,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结合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对青年教师在读书学习、课堂实践、课例研究、论文发表、课题研究、观课议课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要求,促进青年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五级梯队教师、基本功、评优课获奖教师稳步增长。

(3)完善评价制度建设

用好评价的激励功能,营造争先创优的新常态。完成两项重点工作:(1)修订、完善了《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级考评方案》和《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使方案更科学合理、更明确个人或团队努力追求的方向,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2)制定《校级各类荣誉评选办法》,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态度、教学质量和师生成长状态,使评选过程更加公平公正,从而确保在德能勤绩四方面真正有突出业绩的教师被推选出来。让校园充满争先创优的正能量。

(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体验

学生的发展缘于学校一切的教育活动,学校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都要服务于学生发展工作重心。

实施策略:

1、搭建全方位体验平台

一是学科教学的转型。学生学科学习的课堂时空尽可能在拓宽,学习方式丰富多样起来,可以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中加强体验,获得发展。

第二是主题实践课程的实施。围绕学生培养目标,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对国定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品德课程和“山乡寻趣”校本课程的整合,形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区、爱祖国”四大主题德育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劳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等融贯其中,促进学生在认识、体验、实践、创新中获得发展。

三是学生岗位锻炼的建设。我们建立“红蚂蚁”志愿服务岗,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变检查、监督为服务、引导。每个学生在学校、班级都有属于自己的服务岗位,在岗位体验中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岗位锻炼中,学生还可以不断发现、增设岗位,满足发展的需求。岗位轮换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体验的可能,带着上一个岗位的经验,又参加到下一个岗位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全体队员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试行升旗仪式主持人轮流制、光荣旗手一分钟演讲制、班干部轮换制等,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红蚂蚁”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常州市第七届学校主动发展项目评选三等奖,金坛区学校特色发展项目二等奖。

 2、丰富德育活动载体

(1)养成教育活动。制订《茅麓小学学生在校“十项”常规要求》,从细微处落实“八礼四仪”。开展美好茅小四美四好主题行规教育活动(四美:形象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四好:上好课、走好路、吃好饭、做好操、行好礼、写好字、说好话、读好书、惜好时、守好序(每班有针对性地选择4项)明确各年段主题,在有序推进的基础上,抓好落实,重视指导,关注细节,勤于反馈,及时总结,促进发展。

(2)学生社团活动。少先队与教导处联手将学生社团活动有序、高效地推进。每学年伊始,学校将开设的社团以招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聘请指导老师给以指导。学校目前共开设9个社团,合唱社团获常州市文明办优秀社团称号。

(3)主题教育活动。以主题教育活动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以“体育节、科学节、艺术节、安全节、读书节、合唱节”这几大节,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4)传统节日活动。抓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适时开展节日文化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和资源,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进而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5)仪式教育活动。通过仪式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培养和爱的教育。新生入学仪式、少先队入队仪式、十岁生日仪式、毕业典礼仪式等。在每个年级进行一个仪式教育活动,形成仪式教育的系列化、序列化。

3、提供多维评价方式

(1)制订并落实《各学科学业水平评价方案》,除常规的纸笔考试外,各学科根据学科特质及能力要求,强化对实践操作、动作技能、合作交往、习惯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终结性结合,让学生更全面认识自我。

(2)推行“我是幸福茅麓娃”评选机制。从“活力娃”、“友爱娃”、“进取娃”、“运动娃”、“优学娃”、“礼仪娃”、“勤劳娃”、“阅读娃”、“创新娃”等不同视角让每一位孩子都有“被看见”的机会,通过“照片墙”、升旗仪式上的事迹宣讲等进行风采展示。学期末,还将根据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评定,选出 “全能娃”,为孩子搭建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

(3)搭建平台,闪亮每一个。学校每两年一次“六一”艺术展演、每年一届“冬日暖阳”合唱节,随时举办的个人书法(班级)展、个人国画展、个人素描展、个人漫画展,趣味体育节上的特长展示等,发现每一个、成全每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精彩展示的机会。

 

三、问题与反思

(一)管理变革尚需深入

学校管理尚需逐步完成从外延到内涵发展的跨越,内涵发展则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关键,通过师资研训、教学研究,优化结构和强化效益以达成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学校将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如何在依法治校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深化制度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民主管理进程;如何将学校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将在积极探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形成新形势下的变革发展路径和管理制度。

(二)教师发展尚需后劲

具有特质的骨干教师成长相对缓慢,一部分教师发展后劲不是很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诉求不是很高。各学科缺乏核心骨干,校本研修质量不高。学校将继续拓展师资培训渠道,做好师资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教师群体发展这一目标,构筑发展性研修机制,匹配学校发展愿景与教师个体成长间的关系,激活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引导教师朝着 “学科教学的专家”、“班级管理的专家”方向努力。

(三)课程规划尚需论证

三年来,基于对学校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初步整体架构课程体系,有序推进课程实施,虽有亮点与特色,但整体课程框架仍在实践研究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课程实施纲要,教师的课程策划意识还需加快培养与提高,同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挖掘每一位教师的课程开发潜能,规划好课程实施的内容与策略,让课程适应学生。在认真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课程选择权,尊重、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多样兴趣,为孩子们的未来不同发展提供可能。

(四)教学变革尚需成型

三年来,学校重视学科校本教研,以课堂学习方式的微变革为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但对于 “让学引思”深度学习课堂的精神提炼、模型建构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转型展开研究。学校教学质量仍在艰难中跋涉,学科之间、年级之间发展还不均衡。我们将以“规范、发展、创新”的六字方针统领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规范管理成效,切实加强教育常规管理和监控力度。通过教学常规的优化实施、教师专业自觉的唤醒、学生行为的规范、学科关键能力的聚焦、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家校合作平台的融通、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培植打造教师的“教学力”和学生的“学习力”。

(五)学生发展尚需养成

随着乡村拆迁和城镇化建设推进,优质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外来务工子女随迁就读进出频繁,由此造成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学科基础薄弱,学习和行为习惯不良,给学校日常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现实,我们将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着悦纳 守真的文化主张,着力基本习惯、基本知识与方法、基本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类实践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升水平、发展素质。同进,更好地利用学校、社会、家庭各类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不同的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获得深刻地体验,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文章录入:陈金明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茅麓小学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金坛区薛埠镇茅麓新街36号 电话:0519-82432121 苏ICP备06023074号